“做一个简单的人,平和而执着,谦虚而无畏!”在南宁师范大学就读期间,她凭借过硬的专业实力与勇往直前的定力,荣获2023年第十二届“华文”高校语文教育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和教学设计大赛一等奖、国家奖学金、自治区人民政府奖学金、2022年全区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2021年全区师德师风演讲比赛二等奖,主持2020年广西创新创业计划项目,获评2023年自治区优秀毕业生、校级优秀硕士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员……她就是文学院2023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谢贝。
少年有梦,不止于心动
“我在追逐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满怀期待的心。”2019年,初入大学的她带着满腔热忱,渴望在青春的舞台上绽放光芒。于是,她站上了文学院“回首峥嵘七十载,华灯初上梦同行”演讲比赛的舞台,并一举夺得一等奖。然而领奖台上的光环并未让她止步,她知道要成为真正的演讲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空荡的教室里,她反复打磨每一处停顿;深夜的台灯下,她不断修改每一句讲稿。虽然在此后的比赛中她也经历过忘词的尴尬时刻,但她依然没有退缩,而是以更坚定的姿态重返赛场。这份执着也终得回响:她获得校级师范生演讲比赛一等奖、2021年区级师德师风演讲比赛二等奖……正如她所言:“在无人问津处磨砺,才能在万众瞩目时闪光。”
除了演讲比赛,身为师范生的她也没忘记肩上的使命。她在课余时间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师基本功,钻研教材,不断推翻自己写好的教案,在空旷的教室模仿真实的上课场景。“因为每天都练习到很晚,所以被锁在教学楼也成了常有的事。”
当被问及站上全国大赛舞台的感受时,她的眼中泛起温柔的光芒,“我抽到上午场最后一号,看得出评委们都有些疲惫了,但我依然坚信自己。”在台上,谢贝完全沉浸在课堂的每一分钟里,“我记得在讲到《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历经沧桑后的豁达时,我的声音忍不住哽咽了。那一刻,我不仅读懂了千年前月光下的承天寺,也读到了自己的承天寺。当我望向评委席,看到她们眼里的泪光时,突然明白:教育的真谛,从来都不是名次的角逐,而是心灵的共鸣。”
摆在书桌前厚厚的一摞奖状则见证了她的成长:从文学院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到校级特等奖,再到区级一等奖,最终问鼎全国“华文”高校语文教育教学双项一等奖。讲台与赛场的双重淬炼,让她的教育理想愈发清晰——那里有文学的浪漫,更有师者的担当。
以梦为马,与“文”同行
出于对文学的赤诚热爱,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报考本校现当代文学专业。可刚从教育实习归来的她,距离研究生入学考试仅剩50余天。“拼命,只有拼命。幸好我大学期间底子打得比较牢固”。当烫金的录取通知书终于握在手中时,她明白自己获得了与文学再续前缘的机会。
然而真正的学术研究远比想象中更具挑战。在这里,感性的文学赏析必须升华为具有问题意识的学术思考。她重新埋首书海,五合校区闷热的夏日与连绵的雨季都未能阻挡她往返图书馆的脚步。但她也曾崩溃过,学业的压力、比赛的压力、工作的压力堆积在一起压得她喘不过气。她说,“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想想自己的追求。爬山的道路总是难走的,越艰难越证明我正在向山顶靠近。一定会守得云开见月明!”
她会在吃一顿热辣的火锅后重新投入到学习中,堆积如山的理论专著和晦涩难懂的学术论文被逐一攻克,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批注见证着她的成长。“论文写作就像在迷雾中前行,常常写了2000字又要删掉1000字。”尽管研究之路充满艰辛,她始终保持着学术热情,终于在研究生二年级时迎来了学术成果的绽放,她不仅发表了专业论文,也创作出了富有诗意的文学作品。
乘风破浪,自在前行
为了突破教学能力的边界,她在研究生期间去到多所大专兼职任教。“专科的课程对我来说是个全新的领域,对文学素养和教学专业性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她总是提前数日投入备课:反复研读教材、梳理文学发展脉络、整合各家学术观点。夜深人静时,她的桌前总堆满标注密密麻麻的文献资料,电脑文档里是不断修改的教学设计。
“既要夯实学生的文学史基础,更要为他们打开多元的文学视界。”在她精心设计的课堂上,枯燥的理论化作了生动的故事,艰深的评论转为了启迪思维的对话。教学经验的沉淀让她练就了独特的专业敏锐——即便是初次接触的教学内容,她也能在最短时间内将其转化为生动课堂。讲台上的从容不迫,正是来自讲台下的厚积薄发。
站在时代浪潮的风口,她说,“我虽已规划好人生航向,却也不惧途中调整方向。在南宁师大的这几年,我突破了自己的众多局限,既领略过学术殿堂的风雅,也经历过独自探索的孤寂,但我始终自己掌舵,未来,也如此!”人生从来没有标准答案,前行的航道上总有无数优秀的同行者,而她只管掌着自己的小帆,破浪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