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 书记信箱 校长信箱 监督举报 >信息门户(校内)
X
欢迎光临南宁师范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学校要闻 > 正文

学校要闻

专家学者齐聚邕江之畔 共绘民族传播新图

文章来源:新闻与传播学院 作者:林芊澍 李志滨 图片:何钦慰 杜云荻 高子翔 校对:兰浩玮 审核:黄敏 聂卉 终审:宣传部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11日 点击数:
图片 何钦慰 杜云荻 高子翔 校对 兰浩玮
审核 黄敏 聂卉 终审 宣传部

11月8日,第十六届中国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暨2025广西新闻与传播研究生论坛在广西南宁开幕。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广西大学等2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200余人,分别围绕“凝心·融智·聚力——构建新时代民族地区传播格局与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新路径”“文化为魂,智媒为翼:AI技术加持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传播”两大主题,共商民族地区信息传播高质量发展大计,探索人工智能时代非遗活化与中华文化“走出去”新方案。会议为中国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发展论坛的核心发起者与重要引领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国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名誉理事长郑保卫教授颁发“论坛特殊贡献奖”。学校副校长张松涛,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中国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理事长赵曙光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聂卉主持开幕式。

3362ED

(会议现场)

张松涛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与衷心感谢。他表示,论坛历经16届的传承与发展,已成为我国民族地区新闻传播领域影响力较深、学术能量较强的高端平台之一。本论坛以“立足边疆、服务民族、放眼世界”为学术旨归,见证了中国传播学研究从民族地区起步、向国际舞台拓展的学术历程。他希望此次论坛将进一步凝聚学术共识、推动跨界合作,助力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的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为国家文化强国战略和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新的智慧与方案。

221212

(南宁师范大学副校长张松涛致辞)

郑保卫作为中国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发展论坛的核心发起者与重要引领者。自2009年起,他牵头创办论坛并长期主导组织工作,历任理事长、荣誉理事长,不仅为论坛确立核心方向,还通过学术报告、活动统筹等推动其成为民族地区传播领域的品牌平台,助力民族团结与学术发展。他以《情怀·责任·担当·奉献——我与论坛16年》为题,回顾了论坛与时代同频、与人民同心的成长足迹与发展历程。他表示,论坛自创办以来,始终扎根民族地区,服务国家战略,目前已形成“立足边疆、面向东盟、辐射丝路”的鲜明特色。他认为,从事民族工作需具备的情怀、责任、担当和奉献精神,以及深入民族地区进行研究与调研的实践经验,对增进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与认同至关重要,同时还要加强与民族地区院校媒体合作,开展实地调研,将民族治理经验与理论研究结合,促进发展传播学,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地区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坚实学理支撑。

(郑保卫教授与赵曙光教授合影 左:郑保卫教授;右:赵曙光教授)

赵曙光表示,民族传播既要守“各美其美”之根,更要达“美美与共”之境。数智技术为传播注入新可能,而技术是手段,内容是核心,认同是目标。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着我们推进分众化表达,民族传播既要讲好传统风情故事,更要讲好现代化发展、共同富裕的时代故事。信息传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媒介,更是民族地区发展的“软实力引擎”。本届论坛恰逢中国—东盟自贸区深化建设关键期,期待大家围绕数智赋能、跨境传播、青年叙事等议题研讨,将经验升华为理论,将思考转化为路径。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中国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理事长赵曙光教授致辞)

此次论坛共设有7场主旨报告和8个平行分论坛,主旨报告由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梁颖涛教授主持。在主旨报告环节,郑保卫教授、赵曙光教授以及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廖圣清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垒教授、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王仕勇教授、南宁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周飞伶教授、广西旅发元境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铭峰分别围绕民族边疆地区创新发展传播学、地方特色文化传播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理论与实践的互构中加快形成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对外传播的话语类型及其系统整合、边界与造境:非遗传播的问题与可能性、智媒添翼,非遗新生:AI 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传播与实践探索等议题作主题报告。

1A7C3B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廖圣清作主旨报告)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垒教授作主旨报告)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王仕勇教授作线上主旨报告)

(南宁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周飞伶教授作主旨汇报)

(广西旅发元境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铭峰作主旨报告)

在当天下午举行的8场平行分论坛上,各位专家学者、青年学子分别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机制与文化认同构建”“数智赋能与媒体融合背景下民族地区传播创新与社会发展”“区域协同与国际传播拓展——民族地区对外传播的新格局”等主题以“报告+评议+互动”形式,展开零距离、高强度、深层次的学术碰撞,形成了一批具有前瞻性、原创性、落地性的研究成果与创意作品。

据了解,第十六届中国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由中国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组委会、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以及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办,南宁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同步进行的2025年广西新闻与传播研究生学术论坛,以“文化为媒,智能为翼:AI技术加持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传播”为主题,聚焦人工智能赋能下非遗保护与传播的前沿议题,旨在推动广西新闻传播新生力量学术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深度融合。

本届中国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共收到来自40余所高校的投稿论文140余篇,共有50余篇学术成果参与论坛讨论。2025年广西新闻与传播研究生学术论坛共收到来自26所高校的论文85篇,视频作品及设计作品共39组,经过专家讨论,共有50项成果获奖。

(分论坛现场)

(第十六届中国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暨2025年广西新闻与传播研究生学术论坛参会人员合影)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