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物理与电子学院党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各项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书写了新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守正创新、奋发有为的精彩篇章。
思想引领、铸魂强基,把稳育人“方向盘”
学院党委始终将政治建设摆在首位,通过完善议事规则和“三重一大”决策机制,构建起权责清晰、运行高效的治理体系。建立“党委—支部—党员”三级联动机制,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3个党支部获推参评区级星级党支部,2021年获评校级“先进基层党组织”,2022年荣获基层党务干部基本功大赛“优秀组织单位”,2024—2025年连续两年入选校级优秀党建创新典型案例。
学院党委持续深化理论武装,构建“党委领学、支部跟学、党员自学”三级学习机制。党委书记带头讲授专题党课,年均开展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12次,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课堂、进头脑、进心灵。学院压实“一岗双责”,建立定期研判与动态排查机制,做到课堂、网络、活动“三个阵地”意识形态全覆盖。13名教师荣获校级及以上“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形成见贤思齐、争当先锋的良好氛围。
立德树人、以本为本,打造教学“新高地”
学院坚持“以本为本”,实施“人才强院”战略。2018年师资队伍中博士占比达43.3%,副高以上职称占比35.8%。教学成果显著,获省级教改立项5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2门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学院育人体系持续完善,探索助力学生成长“新路径”。
学院创新实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构建“十大”育人体系。打造“超导”任务模式训练营,开设学业、技术、创业等5类训练营,年均培训学生600余人次。实施四大育人工程,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学生资助工作精准高效,建立“经济资助+能力提升”双驱动模式。社会实践育人成效显著,每年组织“三下乡”社会实践队深入基层,开展科普讲座、义务维修、敬老服务等活动,学生以“校外辅导员”身份走进中小学开展专业实践,将专业知识服务社会需求。“超导杯”排球赛、中华经典诵读大赛等品牌活动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生竞赛成绩斐然。近五年来,获“田家炳杯”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国家级一等奖7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2项;“中国软件杯”全国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二等奖2项;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二等奖1项;全国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三等奖1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1项;全国“田家炳杯”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教学技能大赛三等奖4项。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获国家级立项20项、自治区级立项57项,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广西赛区金奖7项,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获广西赛区成长赛道银奖1项。此外,在广西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广西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广西大学物理实验比赛、“挑战杯”广西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广西高校大学生创新设计与制作大赛、广西青少年科技运动会等多项重要比赛中取得佳绩。
学科突破、科研攻坚,构建发展“新格局”
学院优化学科布局,强化特色发展。“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硕士点相继获批,硕士点总数增至4个。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先后获批省级和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物理学专业获批自治区级一流专业点并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
学院平台建设实现突破,“广西高校新型电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以优秀成绩通过验收,“南宁师范大学智能信息通信与处理重点实验室”获批校级平台,2023年“广西信息功能材料与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实现学院省级科研平台零的突破。与物流工程学院共建的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获批建设,跻身全区50个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行列。
学院科研工作取得显著进展,2018年以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省级项目2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学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学院成功承办全国第八届电子信息类高峰论坛,邀请院士专家指导学科建设。与深圳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高校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派出骨干教师赴高水平大学访学,持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物理与电子学院党委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在政治建设、人才培养、学科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院党委将继续凝心聚力、守正创新,全院师生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永葆敢担当、勇作为的本色,牢记高质量强特色的使命,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振奋精神,凝心聚力,真抓实干,锐意进取,为实现学院高质量特色化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