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新发展阶段,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抓牢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推进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在教师教育、协同育人、内涵建设等领域多点突破,人才培养成效显著,为教育强国建设与区域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实施优师计划,精准培养教师教育人才
强化师德,构建“四模块三联动”师德养成课程体系。即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师职业教育课程、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通识教育课程以及教育实践文化体验活动课程四模块,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线下课堂与线上课堂、学校课堂与社会课堂三联动。
追求卓越,在全区高校率先启动“陶行知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验班”。通过实行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双导师”,城区中小学实习+置换顶岗实习“双实习”模式,大力推进教师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面向基层,精准对接民族地区乡村学校的紧缺学科教师培养需求,科学编排“优师计划”招生计划,年度招生规模从2017年首届100增至2025年290人/年。毕业生履约率100%,助力广西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和乡村振兴。
锻造能力,构建师范生“三习”贯通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教学技能训练、教学技能大赛与教育实习准入测评认证有机结合的“练—评—测—赛”一体化的师范生实践能力训练体系。学校师范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在全区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近四届“田家炳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获奖比例、获一等奖比例均位居全国前列,广西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项数连续7年蝉联广西高校第一。
深化产教融合,探索多元协同育人新机制
学校主动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加快新工科、新文科建设,探索学科交叉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范式。推动计算传播学、数字法学等新文科建设,科学布局自然资源数字产业学院、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智慧物流产业学院等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和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系统推进“产学研用”教学体系设计和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显著提升。2021-2025年,学校共培育校级新工科、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40项,入选自治区级“四新”项目10项,2个“四新”建设项目斩获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计算+传播”新文科建设跨界育人新模式探索实践经验入选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被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科创融合的教学方法变革和实践训练模式。依托创新创业学院、创客空间等平台,为学生提供从项目立项、培育孵化到成果转化、学科竞赛的全链条服务,形成“产—学—研—转—创”协同育人模式,实现“知识链—实践链—竞赛链—成果链”无缝衔接,双创教育成果丰硕,获批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4门创新创业类课程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课程。2017年以来,学生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省级(含)以上奖370项,2021年以来获挑战杯系列竞赛省级(含)以上奖129项,累计获省级(含)以上学科竞赛奖8370项(其中国家级663项);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716项(国家级668项),9项入选全国大创年会。
实施专业“新基建”,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能力
建好“金专”。2019年以来,学校完成30%本科专业点调整,目前共有招生专业62个。新增国家级和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7个。13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41个专业通过广西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估。
打造“金课”。2019年以来,学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2门,覆盖教育部五大“金课”全部类型。国家级一流课程总数位居广西高校第二,全国师范大学17位。拥有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78门,居广西高校首位;自治区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0门。23门在线开放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等平台开设,为社会提供优质课程资源。
锻造“金师”。2017年以来,学校先后派出25支教师团队参加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获全国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自治区级一等奖6项。在广西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中获得奖项21项,其中一等奖6项。“地理科学专业虚拟教研室”入选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获评全国典型虚拟教研室。获批自治区级虚拟教研室5个,区级基层教学组织9个。
硕果盈枝,彰显育人成效。2019年以来,学校共获自治区级教学成果102项,斩获基教类、高教类、职教类教学成果全部奖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35项。获近两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3项,其中主持10项,获奖数量位居广西高校第一。
弦歌不辍育桃李,砥砺奋进启新程。学校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以本科人才培养的扎实成效书写教育事业发展答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夯实育人根基,创新育人路径,以更昂扬的姿态、更务实的举措,培育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为广西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国家教育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