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旅游与文化学院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学校发展目标,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内涵发展为核心。学院先后获全区高校“三全育人”A类建设院系、2020-2022年度高等学校航空类专业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学校2015—2020年科研工作先进集体、考研先进集体、就业先进集体、对外开放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
党建全面加强,引领学院高质量发展
思想理论武装持续深化。学院党委严格执行“第一议题”制度,通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主题党日等形式,第一时间组织师生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重要会议精神,用党的最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党纪学习教育、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等,引导师生党员坚定理想信念,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高质量做好党员发展工作,五年来发展党员591名,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配备率达到100%。
基层组织建设扎实推进。顺利完成旅游与文化学院党委换届,优化党支部设置,选优配强支部班子。实施“对标争先”计划,成功申报2个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和1个首批新时代全区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且均顺利通过验收。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五基三化”建设,推动学院各党支部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形成党建与育人融合发展的党建工作格局,获得首批广西高校五星级党组织、首批广西高校示范党建品牌、学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教工党支部获批广西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强国行”创建单位。全面加强党建带团建工作,严格规范“三会一课”,组织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学院高度重视“三全育人”工作,以精准实施两大育人战略、聚焦打造三大育人品牌、分类推进十大育人工程为工作抓手,探索党(委)、团(委)、学(生会)、工(会)、社(团)等一体化育人工作机制体制,构建具有旅游人才培养特色的“三全育人”体系。推动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管理等中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考核。设立“党员先锋岗”,在重大项目建设、急难险重任务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注重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政领导班子成员认真贯彻落实“一岗双责”,定期开展廉政风险排查与警示教育,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通过专题党课、警示教育片、廉政谈话、参观廉政基地等形式,让党员干部从“身边事”“同类事”中汲取教训,强化“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思想自觉。
教学改革成效显著,提升人才培养能力
专业结构优化,学院成功获批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本科新专业,旅游管理入选广西及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新增文化旅游管理交叉学科学术硕士点、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点(MTA)。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成果丰硕,学院推进“金课”建设,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社会实践类一流课程。累计建设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自治区级一流课程2门,获自治区推荐1门,校级一流课程及课程思政示范课程7门。出版研学系列教材5部。
教学模式与方法创新。广泛推广案例教学、虚拟仿真实验等现代教学方法,申报的教学案例《西部民族地区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文化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成功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2年度“校企合作双百计划”典型案例。教学成果奖《党建引领、文化赋能、专创融合——边疆民族地区“三位一体”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西部民族地区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文化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分别获得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教师在全国高等学校民航类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荣获二等奖,在广西高等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得三等奖。实践教学体系完善,积极与区内外多家知名文旅企业、景区、酒店、航空公司等建立稳定实习实践基地,组织学生专业实习、毕业实习2000余人次,实践教学学分占比显著提高。学院入选全国航空运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副理事单位、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低空经济与技术教育分会理事单位、广西旅游类高等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旅游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单位。
学科建设跨越发展,科研水平持续提升
聚焦学科前沿与地方特色,优化学科布局,学科整体实力迈上新台阶。学位点建设取得新突破,成功获批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MTA)、文化旅游管理交叉学科硕士点,实现了学院研究生教育新的突破。学科方向凝练与特色强化,学院重点建设“民族文化旅游与可持续发展”“边境旅游与区域合作”“智慧旅游与目的地管理”等特色学科方向,在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中国—东盟旅游合作等研究领域形成明显优势。学生规模、培养质量稳步提升,研究生招生人数由5人提升至每年46人左右,本科招生人数由200人左右提至500人左右,学院学生总人数增长了2倍。
大力加强科研平台和团队建设,科研实力显著增强,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日益凸显。2017—2025 年,学院为学校文科学院中唯一连续9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的院系,学院教师新增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高水平成果产出丰硕,学院师生在国外高水平期刊、北大核心、CSSCI上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科研平台与团队建设加强,学院新增国家水利风景区发展研究中心、广西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研究院等智库平台3个,为区域旅游规划、文化遗产保护等提供决策咨询。
引育力度加大,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学院坚持引育并举,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师资队伍。2017年以来,支持20余名教师赴国内外知名高校或研究机构访学、进修或攻读博士学位,成功引进、培养博士及以上高层次人才25名,其中具有海外知名高校留学或工作经历的8名,新晋升教授5名,入选自治区级人才项目5人次,目前学院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8名,占专任教师比例达75.7%。师资结构明显优化,学院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从五年前的40%提升至75.7%,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达到66%,拥有行业经历或“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40%,学缘结构、年龄结构更趋合理。
坚持“以生为本”,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三全育人”特色凸显,深化党建引领、三全育人、文化育人,每年举办旅游文化节、“旅游之夜”、旅游线路设计大赛、导游服务大赛、民航服务技能竞赛等专业主题活动及竞赛。成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建设专业特色文化长廊,举办院长书记午餐会、教授博士沙龙,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明显,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等创新创业大赛,累计获得国家级奖项5项(国银1项、国铜4项),省部级奖项200余项。学科竞赛成绩优异,在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旅游策划大赛等高级别学科竞赛中,累计获得一等奖5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0余项。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2025届毕业去向落实率达88.24%,约70%的毕业生在文旅行业或相关领域就业,用人单位满意度超90%。自2019年以来,105名毕业生考取国内外高校硕士、博士研究生。
教育对外开放深化,社会服务能力增强
学院积极融入学校国际化战略,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与东盟国家高校洽谈合作,推动学生海外深造。五年来,共接待海外高校来访20余次,与葡萄牙波尔图理工大学等国外高校签订了合作备忘录,与葡萄牙瓜达理工学院洽谈了中葡1+1国际硕士项目。开设中国茶艺、壮锦非遗等课程,吸引国际学生选修,提升课程国际化水平。
学院充分发挥人才和智力优势,主动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显著,更突出了高校服务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的持续性和有效性,社会服务贡献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学院为机关、企业等提供管理咨询服务及培训近40场,培训超3000人次;与宁明等10余个县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产学研基地;开展茶艺师、咖啡师职业技能鉴定,近600人获证。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贡献突出,深度参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多个旅游扶贫项目落地,“长岗岭计划”获多个媒体报道,精准帮助对口村实现旅游增收,获当地政府好评。
实干笃行谋发展,乘势而上开新局。学院借国家、学校快速发展之势,勤耕不辍、众志同心,未来当立足新起点,强特色、深改革,聚焦内涵发展,以高质量办学服务国家与区域之需,续谱发展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