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大思政课”建设,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4月27日至28日,南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共同在崇左市开展“行走在中越边境线上的思政课”教学活动。

崇左市凭祥市友谊关
首站,师生们来到位于崇左市凭祥市西南端的“友谊关”。我校唐英毅老师为同学们作了“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的主题授课。同学们纷纷表示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勤奋学习,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和边疆的和平稳定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我校唐英毅老师在“友谊关”授课

师生在“友谊关”参观
告别友谊关,师生们来到崇左市凭祥市的浦寨边贸城。我校谢丽丽老师作了题为“深入推进中越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主题授课。在谢老师带领下,同学们在浦寨边贸城作了实地调研,同商户进行深入交流。通过学习,同学们深刻认识到中越关系友好的未来在青年,大家纷纷表示要以实际行动传承和弘扬这种友好精神,为推动中越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校谢丽丽老师在浦寨边贸城授课
“行走在边境线上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第三站来到了宁明县边境的堪爱村。堪爱村是位于中越界山公母山下的一个边境小村庄,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荣誉。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教师李露阳以一本账本的故事为切入点,为同学们讲述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师生们还参观了民族团结进步展示馆和文化长廊。课程结束后,一位同学感慨道:“堪爱村各族人民热爱家乡、扎根边疆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作为一名边疆民族地区思政专业的学生,我将以传播民族团结故事为己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自己的力量。”

师生在堪爱村参观民族团结进步展示馆

师生在堪爱村交流
第四站,师生们共同来到那逢屯。宁明县爱店镇爱店社区那逢屯是一个离中越边境线约800米的小山村,村民们世代在此扎根,将守边护边视为使命与责任。我校唐英毅以三代戍边人潘武文的事迹为切入点授课。师生们在那逢屯参观了部分国防安全设施,并跟随潘武文在中越边境线上进行实地巡边。一位同学激动的说:“通过此次实地寻边,我真正感受到了边疆的艰苦和戍边人的坚守,作为一名边疆地区的大学生,我深感责任重大,必须努力提升自己,为国家发展和边疆稳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南宁师范大学唐英毅老师在中越界碑处授课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曾令辉教授对此次“行走中越边境线上的思政课”教学进行精心策划与设计,与老师们一起开展课程设计,全程为师生们提供悉心指导。他指出,此次“行走的思政课”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一次新尝试,是学校将思政教育“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的探索。
通过这堂行走的思政课,同学们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深刻理解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开放合作以及建设中越命运共同体、周边命运共同体、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同学们纷纷表示,将把这堂生动的“大思政课”收获转化为实际行动,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投身到学习之中,为促进中越友好交流与合作,为边疆地区的繁荣稳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