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 书记信箱 校长信箱 监督举报 >信息门户(校内)
X
欢迎光临南宁师范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校庆专栏 > 正文

校庆专栏

【七秩华章·我与南师的故事】旅文情缘

文章来源:宣传部 作者:黄昌锋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23日 点击数:
图片 校对
审核

2003年9月,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走进了梦想中的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如今的南宁师范大学。畅忆往昔,云淡风轻却又历历在目,当我迈进明秀校区大门的那一刻起,便深深地陶醉在母校的怀抱之中。于我而言,这并不是初见,而是我与母校早有约定,今世为赴约而来。

时间回溯到1956年,我的爷爷和我一样怀揣着青春的梦想走进了这里(现明秀校区)。那时母校名为桂西民族师范学校(1958年桂西民族师范学校与广西省立南宁师范学校合并,改名为广西南宁民族师范学校)。在这里,爷爷完成了他二年制小学老师轮训班(1956—1957年)的学习。毕业后爷爷回到家乡,在教育岗位上辛勤耕作了几十载,桃李满园,德高望重,乡亲们都亲切地叫他黄校长。而我的父亲在爷爷的影响下,同样成了一名受乡亲们尊敬的人民教师。

爷爷的毕业证书

小时候,爷爷常常背着我讲课;或是在他讲课的时候,给我一支粉笔,让我在讲台边上涂画,下课后就给我讲他的往事。爷爷时常讲起他在学校读书的故事,讲他在大学里的师生情缘、校园篮球比赛时的热情洋溢以及寒窗苦读的那些时光……也是在那个时候,我在心底种下了一颗种子,我想追随爷爷的脚步,踏上爷爷曾经走过的那段路。爷爷说,当年的明秀校区周边多是山林,没有如今的高楼大厦、朱楼碧瓦;没有车水马龙的闹市,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那个年代的读书条件很是艰苦,下一场大雨校园就内涝起来,甚至随手便可以抓鱼。虽然条件艰苦,但却是人才辈出的地方。老一辈艰苦奋斗的精神,也不断地影响后世青年,让莘莘学子在这里青春梦圆,母校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郁郁桃李,芳华人间。终于,我也等到了这一天,我背着行囊走进了明秀校园,开始了向往已久的大学生活。每当有人问起我和我的母校时,我很自豪地说:我和我的爷爷也是校友。

爷爷的毕业纪念章

爷爷经常问我:长大以后你想接过爷爷肩上的锄头,还是爷爷手中的笔头?然而啼笑皆非的是——我两个都没接住。填报志愿时我选择了“游山玩水”——一个名为“旅游管理”的非师范专业。虽然当时这个专业比较冷门,但我知道旅游业正是蓬勃发展的时期,这个行业的未来将有无限可能。因此,我很荣幸地成了南师旅游管理专业的一名学生。在这里,我认识了影响自己一生的恩师们,以及一群可爱的同学。

2003年新生时我的同学们

旅游管理专业最初诞生在资源与环境学院,那一年仅有2002级和2003级两个本科班。当时,这个专业立足于地理学科的优势,着力培养旅游资源开发方面的人才,专业方向十分明确。因此,很多老师是来自地理方面的资深专家,有像爷爷一样和蔼可亲的郝革宗老师、周山老师,像父亲一样严而有度的简王华老师、胡海驰老师,像母亲一样温暖慈爱的甘永萍老师、毕燕老师等。此外,还有年轻漂亮、秀外慧中的老师们——班主任杨春玲老师、邓秋霞老师、廖钟迪老师等,她们像姐姐一样亲切,教我们各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和技能,尽管她们只年长我们一些,却已是旅游行业中的精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的大学生活,就是在这样一个充满阳光、欢声笑语的大家庭里度的。

虽然现在同学们早已各奔东西,但老师踱步讲台、学生笃定认真的美好时光恍若昨日。除了在教室上课以外,我们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课程也丰富多彩。我们曾穿越过十万大山探寻珠江源头,曾在花山壁画前畅想古今,踏过洁白如雪的“南国雪源”,在金滩上看潮起潮落,于西山上淋一场大雨,在荒野里手绘地图,古镇里品尝佳肴,但也有过在酒店端过盘子打碎过几个碗的狼狈时刻……每当在暗房里冲洗这些照片的时候,往事如过场电影一幕幕浮现在眼前,全是满满的收获和喜悦。

2003级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照

我算是班里不太听话的学生,所以前两个学期的成绩很糟糕,后来还因课外运动不慎伤及身体。老师们曾建议我休学一年,但我坚持完成了四年学业。当时班主任杨春玲老师还担心这身体状态会影响我以后从事导游或者酒店相关工作,她问我要不要考虑转专业,资源与环境学院的土地管理专业和地理信息专业都是我们学校很不错的专业,人才缺口大,就业率高,如果考虑转专业,老师可以帮忙协调。我也明白这是转到优势专业的绝佳机会,但如果选择了其他专业,将可能一辈子与旅游管理无缘,我遵从本心,仍然选择留在了旅游管理。既然选择了旅游管理,那就坚持初心做好一个旅游人吧。

毕业十年聚会合影,作者为右一

入学的第二年,旅游管理专业从资源与环境学院分离,转入新成立的管理科学学院。渐渐地,我喜欢上了经济学和管理学,尤其是韦海鸣老师的西方经济学和周鸿老师的管理学课程。那时的我常常沉浸在经济与管理的知识海洋里,满脑子全都是有趣的经济规律分析、经典的企业管理、独特的企业文化、具有借鉴意义的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等。课余时间,我最喜欢跑去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补充所学。同年,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和极力推荐下,我有机会进入管理科学学院第一届学生会宣传部工作。在此之前,我原以为学生会只是留给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而我自知不是优秀学生,至少当时的我,怎么看都不像是个好学生的样子。能进入学生会发挥所长,我心里万分感激。从此,我一改往日懒懒散散的状态,重新规划自己在南师的学习生活,认真完成学业,以不负这份恩情。

后来,旅游专业课程越来越多、越来越细,有简王华老师的旅游资源开发、胡海驰老师的旅游文化、甘永萍老师的旅游统计学、毕燕老师的旅游市场营销等课程,以及旅行社、酒店、导游、景区等专业课程,这些知识的理论性和实用性都很强。但由于自身悟性太差,这些课程对我而言都不太容易学,很多课程都需要比别人多一点努力才能理解。例如旅游文化这门课程,半个学期过去了,我还停留在无法理解“什么是文化?” “旅游文化到底是什么?”这种最基本的问题上。后来在课堂上,我向胡海驰老师请教这个问题,胡老师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我身旁,耐心地给我答疑解惑。下课铃声响了,老师还在侃侃而谈,仿佛没有听到铃声,直到上课铃声再次响起。我不确定当时自己到底有没有听懂老师的讲解,但我能确定的是,未来我会花一段很长时间,几年,十几年,甚至可能是一辈子,顺着老师的指引去研究和学习旅游文化。还有旅游统计学,甘永萍老师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认真详细地讲解,耐心分析知识重点难点,现在老师上课的身影依然历历在目,但我当时只是囫囵吞枣地把课程学完了。这门课程我并没学好,多年之后,在一次工作中用到统计学知识,统计复杂的数据,我只能重温统计学的知识,幸而得益于在大学时老师的详细讲解,才让我重新领会统计学的知识要点。这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大学里,那些学会的和没学会的,都是老师给我们种下的一颗颗种子,只要我们用心呵护好它们,待到春暖花开的时候就会生根发芽,最后也可以长成参天大树。

老师们讲授的知识必将受用终生。特别是简王华老师的旅游资源开发相关课程,是让我最直接受用的一门课程。可能是与兴趣爱好比较契合,所以这门课对我而言并不难,只是没想到后来竟成为影响我就业的一门关键课程。真正要学好一门课程,一方面不仅要把理论课程学习好,另一方面还需要运用于实践。所以,在毕业论文选题的时候,我特意选择了与这门课程相关的论题——《宁明花山景区旅游资源特色分析及旅游形象策划》,指导老师便是简王华老师。为了写好这篇论文,我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大胆设想,小心求证,但是在旅游形象定位这个关键问题上卡住了,论文撰写进展一直不顺利。另外,当时也有些分心,因为从大三开始,很多同学开始为就业做准备,寻找实习单位,有些同学大三就申请离开学校实习,还有些同学开始领工资了,而我也开始担心如果没有足够的实习时间,可能会影响未来就业。正在徘徊迷茫的时候,老师跟我说,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只是暂时的,就业只是时间问题。于是,我把大部分时间放在后面两年的专业课程学习上,专心做好毕业论文。最终,我的论文在简王华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完成,并顺利通过答辩。虽然这篇论文得分并不高,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对它倾注了大部分心力,并对所学的知识有所印证,这对我来说就足够了。

当我即将离开校园的时候,还是陷入了就业的迷茫中。面对外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储备均有不足,我对就业实在没有信心。于是我计划先到基层实习两年,只要与旅游相关都可以,做个服务员,或者做个业务员,从基层积累经验,巩固所学,再谋发展。就在此时,我偶然看到一则关于某旅游规划公司的招聘信息,这类公司一般对专业知识要求比较高,我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投了一份简历。然而,关于我的履历信息,实在太简单了,单薄到只有一页纸。思来想去,我选择用毕业论文作为简历的一部分。后来竟意外地接到面试通知,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工作面试,虽然我在脑海里演练过无数次,还是十分紧张,但是没想到这次面试跟预想的完全不一样。当我坐在面试官面前等待开始的时候,他对我说:你被录用了。啊?我当场就懵了。面试官接着说,公司领导和旅游顾问都看了你的论文,决定直接录用你,希望我们能成为同事,如果你愿意,一会也可以同其他来面试的人员参加考核,就当走个过场吧。我的第一次面试,第一份工作,竟然是如此意外且顺利!更像是理所当然,水到渠成。那一场面试,我仿佛看到自己在母校的所知所学都有了它的所用之地,这是一次毕生难忘的面试。从那以后,我的身后始终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指引着我在旅游这条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杨春玲老师的一句教导让我印象深刻:我们旅游人,应该什么都懂一些,博杂的知识体系也是旅游人的特征之一。因此,多学习、多尝试,也成了我的人生信条。毕业后工作两年,我离开了旅游规划公司,也曾尝试过旅游创业;后来又从事旅游地产开发相关工作、建设旅游景区、改造旅游村庄、参加各类旅游品牌评定等;也跨行接触各种建筑、景观、农业工程,甚至尝试了解医学领域。虽然多方涉足,但始终围绕着旅游这条主线,未曾走远。那些跨界的学习,只为了能在旅游这条路上走得更远。十几年下来,始终不敢妄称已学有所成,世界很大,大到我始终不敢妄称已学有所成;世界很小,我永远是南师旅文学院的一名普通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将带着父辈那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与简王华老师(左三)、邓秋霞(右一)老师、师弟凌克(左一)在武鸣校区门口合影,作者为左二

2021年4月,我在新校区大门前拍了一张珍贵的照片。有幸在简王华老师的带领下参加武鸣区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初评工作,同行的还有文旅界的几位专家。凑巧的是,其中有一位是2004级旅游管理的师弟凌克。我们借工作之便来到了武鸣校区校门前,本想进校园走走,无奈当时疫情期间严管,无法进入校园。正巧此时遇到了前来上课的邓秋霞老师,我们就这样匆匆拍下了这张偶遇南师的照片。

八桂千里飘书香,风光独好知行园。七秩悠悠,弦歌不辍;“百年逐梦,七秩华章”。在母校即将迎来70年校庆之际,我将延续爷爷的故事,祝福母校七十华诞,祝愿南师桃李芬芳满四海,莘莘学子成栋才。

【作者简介】黄昌锋,就读于旅游与文化学院2003级旅游管理专业,现任广西文化旅游智库研究会监事长。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