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 书记信箱 校长信箱 监督举报 >信息门户(校内)
X
欢迎光临南宁师范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光阴撷趣 > 正文

光阴撷趣

镜中思我:以镜为鉴成就本真

文章来源:大学生记者团 作者:文/韦艳 图/韦艳 校对:容欣 审核:王毅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08日 点击数:
图片 校对 容欣
审核 王毅 终审

清晨的盥洗室里,镜面凝结着细密的水珠,映出一张张年轻而疲惫的面庞。大学生们对着镜子整理仪容,却很少有人意识到,这方寸之间的玻璃正上演着最深刻的哲学思辨:我们究竟在镜中看见的是皮囊的倒影,还是灵魂的投影。这面镜子既是认识自我的起点,也是叩问存在的窗口,在虚实交织的映像中,照见当代大学生精神成长的独特困境与超越可能。

镜中倒影:认知自我的困境

在绩点至上的评价体系中,镜子成为规训自我的工具。女生对着镜子调整笑容弧度,确保符合社团面试的“亲和力”标准;男生在镜前反复练习无领导小组讨论中的微表情管理。这种镜像凝视实质是社会化规训的内化,当我们将自我物化为可量化的“形象资本”,镜中的倒影便成了异化自我的帮凶。

但更深的困境来自认知的悖论。拉康的镜像理论揭示:主体通过镜像确认自身存在,却永远无法触及真实的自我。大学生在镜前审视容貌、体态、着装时,看似在确认自我,实则陷入镜像的牢笼。过度关注外貌焦虑者,将镜像视为审判席;沉迷虚拟社交者,在美颜滤镜制造的虚假镜像中迷失本真。这种认知分裂恰似镜中虚影与实像的叠合,折射出当代青年在自我认知上的深层困惑。

镜外之境:突破镜像的哲学可能

道家“涤除玄览”的智慧启示我们,真正的自我认知需要穿透镜像的迷雾。庄子“心斋”之说,正是破除镜像执念的法门。当大学生不再将镜子视为自我确证的唯一途径,转而向自我内在的考量,比如在图书馆的书页间、实验室的数据里、社团活动的汗水中照见更真实的自我,镜像便不再是认知的终点,而成为精神成长的起点。

萨特“存在先于本质”的哲学为突破镜像困境提供另一种可能。大学生在镜前审视自我时,不应被既有形象束缚,而要在自由抉择中重塑自我。选择考公的同学,在镜中看见的是不畏日夜的坚持苦读;选择跨专业考研的学生,在镜中看见的是突破学科壁垒的勇气;参与支教的同学,在山区孩子的瞳孔里照见更辽阔的人生图景。这种超越镜像的自我建构,恰是生命本真的显现。

镜界重构:在映照与超越中书写生命美妙

大学校园的镜群构成独特的文化意象:舞蹈室的全身镜映照着身体规训与美学觉醒的双重叙事,实验室的防爆镜见证着理性探索与科学精神的交融,心理咨询室的单向镜则守护着心灵成长的私密空间。这些镜像场域共同构成青年精神成长的立体坐标系,在映照与超越的张力中塑造完整人格。

真正的镜界重构,需要建立三重对话:与镜像自我对话,在承认不完美中接纳自己;与他人镜像对话,在差异比较中确立自我坐标;与时代镜像对话,在文明进程中确立人生的价值。

站在毕业的临界点,镜中的倒影已不再是简单的物理映像,而成为精神成长的年轮。那些曾在镜前焦虑的容颜,终将在岁月中沉淀为从容的气质;那些被镜像规训的躯体,终将在实践中锻造出挺拔的灵魂。当我们学会以镜为鉴而不困于镜,便能如道家所言“与天地精神往来”,在有限的生命镜像里,照见无限的人生可能。

这或许就是镜子给予当代大学生的终极启示:真正的自我,永远在镜像之外,等待被创造,被书写,被超越。大学生不是被定义的镜像而是待书写的量子状态,拥有无限且自我都无法预估的潜力,自我也不是发现的终点,而是在持续重构中抵达更辽阔的自我边疆,成就更好的自我。(编辑/葛秋煜)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