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 书记信箱 校长信箱 监督举报 >信息门户(校内)
X
欢迎光临南宁师范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老茶馆 > 正文

老茶馆

槐香里的觉醒年代

文章来源:大学生记者团 作者:韦艳 图片:韦艳 校对:经鹏艳 审核:王毅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15日 点击数:
图片 韦艳 校对 经鹏艳
审核 王毅 终审

五月的槐花在风中翻涌成浪,洁白的花瓣飘落在教学楼的红砖墙上,像一封来自春天的信笺。而走廊另一端,电子屏上的绩点排行榜实时刷新,跳动的数字如纷飞的雪花,将少年们的倒影切割成碎片。在这个被数据与算法重塑的校园里,当代青年最深刻的精神困境悄然上演:有人将自己嵌入永动机的齿轮,有人蜷缩在虚无主义的茧房,却鲜少有人注意到,槐树枝头的新芽正穿透混凝土的裂缝,向着阳光生长。

深夜自习室的日光灯下,咖啡杯里倒映出无数张相似的面孔。他们熟练地背诵着标准答案,精准计算每个学分的投入产出比,将灵魂压缩成简历上的数据矩阵。这种异化并非源于对知识的渴求,而是恐惧催生的生存策略。就像古希腊神话中永不停歇的西西弗斯,当代青年在绩点的山坡上重复着机械的攀爬,每一次考试都成为加缪笔下的“荒诞”注脚。

与之相对的是另一种集体无意识。当“佛系”、“摆烂”成为流行语,某些青年将怯懦包装成清醒,用戏谑消解理想。这恰如柏拉图洞穴寓言中的囚徒,在数字投影的幻象前自我放逐。无论是“绩点永动机”还是“清醒躺平者”,本质都是将自我价值外化为他者定义的标尺,在量化评估的迷宫中迷失了生命本真的坐标。

北宋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中,旅人始终面向群山而非脚下的路。这暗合了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哲学智慧:唯有超越功利性焦虑,才能抵达存在的澄明之境。清华园里那个放弃金融专业转投古籍修复的学子,在泛黄的宣纸上触摸到了文明的温度;未名湖畔坚持诗歌创作的女孩,在语言的炼金术中找回了生命的光泽。他们的选择印证了荣格所说:“向外张望的人在做梦,向内审视的人才是清醒的。”

这种内在觉醒需要勇气打破认知茧房。当达芬奇在解剖尸体时记录“太阳不动”,当伽利略面对审判仍坚持“地球仍在转动”,他们展现的不仅是科学精神,更是忠于内心的品格。当代青年同样需要这样的精神突围:在实验室培养皿中看见生命的奥秘,在文学经典里感知人性的光辉,在志愿服务中触摸社会的脉动。

道家“道法自然”的智慧给予我们启示:真正的成长应如树木般向下扎根、向上生长。那些在科创竞赛中不为奖项只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团队,那些在支教过程中重新理解教育本质的青年,正在践行这种生命哲学。他们的选择印证了爱因斯坦的洞见:“不是所有有价值的事物都能被计算,也不是所有能计算的事物都有价值。”

这种向内生长的革命需要重建评价的坐标系。就像梭罗在瓦尔登湖畔丈量生命的深度,敦煌研究院的学者用数十年解读斑驳的壁画,真正的价值往往在时间纵深处显现。当青年们学会用生命的广度对抗数据的异化,用思想的深度消解功利的焦虑,教育的槐树终将在心灵的土壤里开出超越季节的花朵。

暮色中的校园,槐香愈发浓郁。那些曾经在成绩单的雪原上跋涉的年轻人,开始驻足聆听花开的声响。他们终于懂得,生命的丰盈不在于堆砌数字的高度,而在于向下扎根的深度。当内在的光照亮前路,每一片飘落的槐花都将成为自由的请柬,邀请年轻的心灵在属于自己的时区里,长成独一无二的风景。(编辑/李兴华)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