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实验室的玻璃器皿前,在智慧农业的田间地头,在非遗文化的传承路上……南宁师范大学的学子们因兴趣而集结在一起,以青春之名,聚力创新,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行业难题,交出了一份份硬核“创新答卷”。从科技到环保,从文化到农业,他们的足迹遍布多领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尖端突破:破解行业痛点,科技引领未来】
“璃净界”团队:实验室玻璃清洗的革命者
团队成员:向庆倩(负责人)、王昊、陈菲露、刘斯羽、李友斌、周思伶、张景、邓国豪、廖欣澜
团队简介:“璃净界”团队专注于玻璃器皿清洁技术的研发,成功打造了智能化、高效节能的全自动清洗设备。项目已获得多项专利,并与多家企业达成合作,显著提升了清洗效率并降低了能耗,团队在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创业竞赛中屡获佳绩,成为实验室清洁领域的创新标杆。
受访者:向庆倩(团队负责人)
记者:是什么契机让你们决定攻克实验室玻璃器皿清洗的难题?
向庆倩:我们发现实验室玻璃器皿清洗存在“三高”问题——损伤率高、人工成本高、能耗高。作为跨学科团队,我们决定用AI技术改变这一现状。通过超声波多频段协同技术和光谱污渍分析技术,我们成功提升了清洗效能。过程中虽然面临技术难关和学业压力,但科学分工和导师指导让我们坚持了下来。
记者:团队在研发过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是如何克服的?
向庆倩:最大的挑战是技术整合与稳定性问题。例如,AI识别系统在复杂污渍场景下的准确率初期仅为80%,我们通过优化算法和增加训练数据,将精度提升至95%以上。此外,团队通过跨学科协作和反复实验,最终实现了各系统的无缝协同,确保了设备的可靠性和高效性。

“京利隆”团队:节能水泵的践行者
团队成员:刘光昊、王昊、向庆倩、钟金祺、莫远懿、赵欣然、毛善有、秦叶斯宸
团队简介:京利隆团队由南宁师范大学本科生组成,专注流体节能技术研发。团队自主研发水泵紊流增压节电装置,通过5项专利实现最高40%节电率,服务中粮、金茂等8家央企国企。获国家级流体装备技术创新奖一等奖,首年营收909万元,入选广西工业碳达峰实施方案重点推广技术。
受访者:刘光昊(项目负责人)
记者:为什么选择节能水泵作为创业方向?
刘光昊:我家庭长期从事水泵行业,深知传统设备能耗高、效率低的问题。结合大学工科知识,我们自主研发了水泵蓄流增压节电装置,通过“三维技术矩阵”破解能量损耗难题。同时,我们创新采用“设备买断+EMC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减轻客户技改资金压力。
记者:EMC模式如何解决国企技改资金压力?
刘光昊:以凌源众泰项目为例,前期我们垫资安装20台设备(价值1200万),从10年1600万节能收益中分期回收,将收益权拆分为ABS产品(82%优先级4.35%融资)。这种"技术入股"模式让央企改造零成本,而我们现金流周转周期缩短60%。

“金属终结者”团队:矿场水污染治理的先锋
团队成员:陈磊、戴睿婕、黄子珍、高铭江、许菁轩、莫淋伊
团队简介:金属终结者团队专注于水体重金属污染治理创新,依托自主研发技术,致力于以高效、低成本解决方案推动环保领域技术革新,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青春力量。拥有“废水处理高效装置”和“废水高效沉淀池”两项专利,并发表核心论文1篇。团队成果获第八届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校赛二等奖、第十二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赛三等奖,展现了突出的科研转化与实践能力。
受访者:陈磊(项目负责人)
记者:在治污材料选择上,你们为何最终选定MOF材料?
陈磊:初期我们面临污水系统复杂的挑战,经过激烈讨论,最终发现锆基MOF材料经硫醇基团表面修饰后,对目标离子的清除率高达70%,远超其他材料。目前,我们的技术已进入投产阶段。
记者:项目初期遇到最大阻碍是什么?如何将一个创意转化为可落地的方案?
陈磊:最大的阻碍还是材料选择的问题,目前已经成熟且实用的材料有很多,团队刚组建时我们花了2个月时间去实验部分已有的材料,进行数据的记录以及对比,最后才定下了以常规MOFs材料为核心的选题。我认为方案落地主要还是行动,只有落地时实实在在去解决出现的问题才能做好一个项目。

【文化新生:非遗邂逅现代科技,传承与创新并行】
“漓墨工坊”团队:非遗文化的现代传播者
团队成员:王子骏、刘轩、李卓恒、张家和、赵晋、农蕙谦、王宇翔、黄建诚
团队简介:团队负责人积极发挥带头作用,整合各方资源以及在学校专业建设与资源优势的双重支持下,成功注册成立了实体公司广西漓墨工坊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该团队以漓墨工坊为载体,通过委托代工厂的方式,实现了产品的量产,打通了从创意孵化到市场运作的全链条。目前,项目已取得一系列成果:获得了‘三创赛’校级一等奖、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立项,以及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校级一等奖并成功晋级区赛。
受访者:王子骏(项目负责人)
记者:了解到你们的项目已经注册了实体公司并实现了产品量产,那么你们的项目最初是如何启动的,特别是如何克服资源方面的挑战?
王子骏:从构想到落地量产,确实克服了不少挑战。项目的成功启动和推进,核心在于我们构建了一个强大的“支持网络”:一方面,团队核心成员积极协同,主动对接并整合了包括市场渠道、启动资金和关键合作伙伴在内的多方资源;另一方面,学校在专业指导、平台支撑和政策扶持上给予了我们至关重要的赋能。正是在这种“内外合力”的驱动下,我们才成功注册了广西漓墨工坊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迈出了从创意走向市场的关键一步。这充分展现了团队协作和资源整合的力量。
记者:你们是如何将非遗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的?
王子骏:我们以“非遗基因+潮流设计+AI科技”为路径,成功打通了从创意孵化到市场运作的全链条。比如,“遇见民族系列”将壮锦技艺植入潮流IP娃娃,“音乐系列”用AI激活传统山歌。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市场运营,带动就业。

【智能装备:从天空到田间,科技赋能生活】
“智擎宇喷”团队:天空的探索者
团队成员:王昊,曾鹏华,徐雅君,赖思宇,唐泽媚,方港宁
团队简介:本团队致力于为农业植保领域提供高效、智能的创新解决方案,历时三年精心研制出四台植保无人机模型机。凭借专业知识与创新实践,在相关竞赛中脱颖而出,斩获省级金奖。
受访者:王昊(项目负责人)
记者:能介绍一下你们的无人机技术升级历程吗?
王昊:我们从第二代开始实现旋翼复用与RTK/GPS双模高精度定位,第三代采用全碳纤维轻量化机体,第四代探索3D打印验证与钛合金动力方案。通过精确自主设计控制成本,我们成功攻克了执照认证难关,实现了四次硬核升级。
记者:作为大学生团队,在研发过程中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又是如何克服的?
王昊:研发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资金和技术经验不足。资金方面,我们通过申请学校科研基金、参与创新创业比赛奖金以及寻求企业赞助,逐步解决了资金缺口;技术上,我们积极与专业老师沟通请教,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还多次到农田实地测试、反复优化,最终攻克了技术难题。

“轻骑智农”团队:智慧农业的践行者
团队成员:谢小玲,唐琰,吴天呈,顾琪华,邓伟宁,黄青昀,蓝金艳
团队简介:我们团队主攻大棚微耕机,致力于大棚农业的发展,积极助力乡村振兴。项目曾斩获三项大赛奖项,包括南宁师范大学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总决赛一等奖,获2025年区级创新创业训练营立项并获自治区级立项创新项目资金支持,已获得国家受理专利七项,软件著作两件。
受访者:谢小玲(项目负责人)
记者:你们的智能种植设备如何助力乡村振兴?
团队负责人:我们将智能种植设备与数字化平台结合,有效降低了农户劳动强度,创造了就业岗位,带动了增收。项目已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一等奖,并拥有多项专利和软著,是高校科创服务乡村振兴的典范。
记者:请分享一下你在大创赛得到的经验。
谢小玲:大创赛是一个培育人才的温床,既提供给我们一个追逐理想的平台,又帮助我们磨砺自身、增长实践经验。在这个充满挑战的舞台上,我们不仅学会了团队协作与创新思维,更收获了宝贵的成长经历。那些成功的时刻激励着我们愈发向上,让我们相信付出终有回报。

【青年力量:创新背后的共同底色】
记者手记:
从实验室到农田,从古老工坊到现代矿山,南师学子以技术为笔,以产业为纸,书写着服务国家战略的青春答卷。他们的故事各异,却都共享着敢为人先的创新锐气、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和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的担当。
结语:
南宁师范大学学子们以实践证明:青春是追梦的季节,更是创新的舞台。他们的探索不仅为现实问题提供新解,更点亮了中国创新活力的未来图景。
我们诚挚鼓励每一位怀揣创新梦想的学子:勇敢踏上赛事征途!大创赛、"互联网+"、挑战杯等平台已为你铺就赛道,导师指导、资金支持、企业对接等资源正待你解锁。
期待更多南师新青年在创新路上砥砺前行,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如对创赛感兴趣并希望参与到赛事当中,欢迎通过邮箱3089627399@qq.com与我们联系,让我们携手在创新道路上笃定前行,以智慧与汗水铸就非凡篇章!(编辑/马海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