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九月的风越过绿城南宁的天际线,裹挟着桂树的甜香与夏末的余温,涌入大学校园时,一群脸庞稚嫩却眼神明亮的身影,正拖着沉甸甸的行李箱,在亲友的陪伴下,推开了那扇镌刻着校名校训的大门。这一刻,“入学” 这枚被期待了已久的印记,终于在他们的人生书页上正式镌刻。

在迎新定制的拱形门下,阳光被切割成明暗相间的条纹,落在新生们仰起的脸上。有人还带着些许对家的眷恋,眼眶微红;有人难掩兴奋,拿着手机对着拱形门拍个不停。行李箱的滚轮在地面滚出“咕噜咕噜” 的声响,那是无数个日夜寒窗苦读铺就的具象轨迹——从家乡的小城,到这座充满未知的都市;从高中的习题册,到大学的新课本,每一寸延伸都是成长的刻度。

学院新生报到处,工作人员递来的新生手册还带着印刷机的温度,油墨的香气混合着空气中的喧嚣,在鼻腔里织就出“新开始”的具象味道。手册上的文字密密麻麻,每一个条目都是一个待探索的新选项。有新生手指摩挲着“社团招新”的版块,眼神里闪烁着好奇与向往——是他们学着与“未知”共处的第一步。

食堂的取餐区永远是最具烟火气的角落。窗口里的阿姨大声吆喝着菜品,餐盘碰撞的叮当声此起彼伏。第一次离开家独立生活的新生们,站在琳琅满目的餐品前,眼神里写满犹豫:“阿姨,这个菜辣吗?”“那个套餐分量大吗?”往日由父母代劳的选择,此刻都成了他们的“必修课”。

足球场因社团招新变成了青春活力的盛大舞台。街舞社成员在动感音乐中翻飞旋转,书法社的学长挥毫写下“Welcome”,辩论社的成员正激情澎湃地宣讲思辨的魅力……阳光在此时变得温柔,给每一张传单、每一张笑脸都镀上金边。新生们穿梭在各个摊位之间,手里的传单越拿越厚,眼中的迷茫渐渐被兴奋取代。那些藏在心底已久的爱好,终于找到了可以生根发芽的土壤。

这些画面,或喧闹或静谧,或迷茫或坚定,都在九月的校园里真实上演。它们是入学长卷中的每一处笔触,在光影的定格中将“成长”具象化。从校门的初见,到食堂的抉择,再到社团的邀约,每一个瞬间都是一枚精致的邮票,贴在“大学第一年”的信封上,等待时光的邮差将它送往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而当若干年后再回望这些光影,它们定会在记忆的显影液里,愈发清晰地显露出——这是人生中一段多么珍贵的“新开始”。(编辑/黄语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