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次党代会以来,国际教育学院党委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科研创新,拓展国际合作,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在党的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科研提升、学科建设、人才引育、教育对外开放及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谱写了国际教育学院发展的新篇章。
党建引领强根基 组织建设显成效
学院党委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和完善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近五年来,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22次,学习专题92个,发言195人次,编印《学习简报》20期。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党纪学习教育、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等,举办主题党日、党纪党规测试等活动40余场,覆盖师生近8000人次。深入学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确保师生党员政治立场坚定,思想行动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学院党委扎实推进基层党建“五基三化”建设,优化支部设置,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形式,强化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学院党委获评自治区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院系(A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党支部被评为“五星党支部”,教师第一党支部获2024年党建创新典型案例立项,2名党员在校级理论宣讲比赛中荣获一等奖。通过实施“党建+业务”融合机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激发基层党组织的内在活力,推动学院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教学改革深推进 质量提升结硕果
学院以“党建+教学改革”推动育人模式创新,构建“国内+国外(东盟)”双平台互促式汉语服务人才培养新模式。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成功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线上线下混合课程《跨文化交际》《汉语技能教学法》获国家级一流课程公示,3门课程获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2017-2025年累计获批27项教改项目,其中区级11项、校级16项。2024年《四知识·四能力·六素养:面向东盟的双平台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获广西高等教育(本科)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学院教师积极参与教学创新大赛,荣获校级一等奖一项,为学生提供了高质量的教学资源。通过“国内学习+见习全程互动、国内+国外教育实习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国际视野。学院与越南、泰国等多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海外实习实践机会,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人才培养显成效 国际视野育英才
学院聚焦“厚基础、宽口径、国际化、强应用”的人才培养目标,搭建了广西唯一一家汉语国际教育“一体化”发展平台,建立了“以创新实践为特色,课程设置模块化、专业素质能力化、教育教学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学院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获各类奖项100多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8项、获全国大学生越南语演讲大赛14项、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4项、全国大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大赛2项。省级奖项56项、获中国—东盟外语主播大赛二等奖2项、越南语口译一等奖5项、二等奖10项,泰语口译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成果集中体现“东盟语言应用+国际教育服务”的学院特色。
学院始终将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首位,通过构建“全员参与、精准指导、校企联动”的就业服务模式,成功架设“岗位对接直通车”,推动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同频共振。2017年以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较高水平,平均就业率达85%以上。泰语专业2025年就业率达100%,毕业生赴东盟国家就业占比18%,多名学子就职于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中国—东盟中心、澜湄合作组织以及国内外中小学、高校等,人才培养质量获得用人单位高度评价。
学院研究生培养聚焦“精通专业理论、通晓区域研究、具备卓越科研与实践能力、胸怀家国天下”的高层次、国际化专门人才,构建了“理论研究前沿化、实践教学国际化、能力素养复合化”的研究生课程体系。近年来,研究生在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中屡创佳绩,在全国研究生汉语教学微课大赛、“中学西渐”杯国际中文教育综合技能大赛等高水平赛事中,获得省级奖项的有22人,获得国家级奖项的有14人;发表学术论文28篇,获研究生创新项目立项3项。
科研创新攀高峰 团队建设增实力
学院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水平科研创新,积极探索“党建+科学研究”模式,推动学院科研工作实现新突破。科研团队先后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课题30多项,市厅级课题20多项。在《中国语文》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17部,编译著3部。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撰写咨询报告3篇,获有关部门批示并采纳。科研成果超额完成“十四五”规划任务。
学院高度重视学术交流与合作,积极举办和参与国际学术会议。近五年来,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校讲学15次,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与短期交流项目百余人次,组织近20名研究生参加13场国际会议。通过学术交流,学院师生的国际视野得到拓宽,学术水平得到提升,为学院科研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学院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师生提供了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
学科建设特色明 实力增强显优势
本科方面,学院聚焦东盟语言文化与汉语国际教育两大核心领域,持续完善学科体系,提升专业实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并获评“省级四星级专业”,泰语、越南语专业形成“语言+区域经济”特色培养方向。学院与越南河内国家大学所属人文社会科学大学、越南河内工业大学、越南雄王大学、越南谅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越南阮廌大学、泰国佛统皇家大学、泰国陕迪拉工商学院、泰国华侨崇圣大学等多所东盟国家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为学科特色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研究生方面,聚焦国际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化国际教育两大核心专业,致力于构建本硕贯通、特色鲜明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为深化国际合作与人才培养,2021年与新加坡新桥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建立了南宁师范大学—新加坡新桥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有力支撑了学科的国际视野与前沿发展。
人才引育优结构 师资队伍筑基石
学院深入实施“人才强院”战略,通过持续优化人才引育机制,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2017年12月以来,学院师资队伍在数量与结构上实现了跨越式增长:教职工总数从24人增至39人,增长62.5%;专职教师从17人增至27人,增长58.8%;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从4人增至21人,增幅达425%,另有在读博士5人;硕士生导师从5人增至21人,增长320%。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院90%以上专职教师具有国外留学或教学经历,始终保持师资队伍的国际化特色。
在人才引进方面,学院紧扣专业发展需求,针对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对学科领军人才实行“一事一议”的特殊政策。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积极组建学术团队,营造良好学术氛围,为教师创造外出进修、访学、培训、深造的机会,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近年来,学院教师团队连续获批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科研实力显著增强;硕士生导师队伍的壮大,为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教育开放拓新局 留学品牌树形象
依托地缘优势聚焦东盟国家,来华留学生教育稳步发展。疫情后,来校留学生人数恢复增长,2023年为302人,2024年为569人,2025年730多人。学院探索中外学生趋同管理模式,提升留学生教育质量。学校获得并顺利通过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组织的高等学校来华留学质量认证,连年被广西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评为“广西高校来华留学教育优秀单位”,入选自治区教育厅“中国—东盟教育开放试验区来桂留学基地培育学校”。
学院积极拓展国际合作渠道,与东盟国家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师生交流、学术合作等活动。2018年以来,学院通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国外专家讲学等方式,提升学院的国际影响力。学院还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为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贡献力量。
社会服务显担当 文化传播促交融
学院积极组织师生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通过举办中外师生联欢晚会、“广西三月三”等人文素质拓展活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院学生在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等大型活动中提供志愿服务,展现了良好的国际形象。留学生参与“中华经典诵写讲”“感知中国”等文化活动,越南留学生农翠幸获全国“悦读中国”国际学生讲中国故事邀请赛二等奖。
学院发挥语言优势,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语言服务支持。近年来,学院师生参与翻译、口译等工作数百次,组织10多名研究生赴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马达加斯加、韩国、老挝、印度等国家担任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促进了中外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学院还积极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政府和企业提供语言培训和咨询服务,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扬帆。展望未来,学院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科研创新,拓展国际合作,提升社会服务水平,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和教育对外开放贡献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南宁师范大学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