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一届学校党代会以来,化学与材料学院围绕“建成以教师教育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学院”目标,紧跟国家“双碳”目标与广西新材料产业需求,在党的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领域深耕细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交出了一份实实在在的发展答卷,为学校即将召开的新一届党代会献礼。
党建引领强根固基,筑牢发展“红色引擎”
学院始终将党的建设摆在首位,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学院党委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党建+业务”融合机制,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载体,强化教师党员的责任担当与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
党支部设置进一步优化。学院将支部建在教学科研团队与年级班级上,实现党建与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的深度融合。2017年12月以来,学院共发展学生党员698人,其中教工党员4人。全院共设置9个党支部,其中教工支部3个、研究生支部2个、本科生支部4个。学院现有党员226名,其中教工党员53名,占全院职工的74.6%,博士或副高职称及以上的教工党员45名,教工党员队伍结构持续优化。充分发挥“双带头人”作用,3个教工党支部书记中有2人为正高级职称,学生党支部书记中有3人为高级职称。
党建工作成效显著。近年来,学院党委先后获评校级“先进基层党组织”3次,学院被评为学校“三育人”先进集体,获学校集体记功和集体嘉奖各一次。12名教工党员获评校级“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4名教师获“广西优秀教师”“南宁师范大学师德标兵”等荣誉,4名教师获学校“优秀园丁”称号,1人被评为学校“三育人”先进个人,形成“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上”的良好氛围。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果突出。目前有“化学教学论”、“物理化学实验”两个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5门课程入选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4门本科课程、1门研究生课程),9门课程入选学校课程思政示范课堂获奖名单。
学科建设破局突围,实现从“跟跑”到“并跑”
学院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将其作为学院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推进。近年来,学院围绕“化学学科突破、材料领域拓展”的思路,推动学科建设实现质的飞跃。
核心指标大幅跃升,化学学科连续5年跻身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前40%,并于2025年7月成功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成为学校首个进入ESI全球前1%的理工科学科,标志着学院化学学科水平进入国际一流行列。平台建设成果显著,2023年获批广西壮族自治区光伏材料技术创新工程研究中心,2024年获批广西高校纳米生物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学位点建设稳步推进,2023年成功新增“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授权点,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突破;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已进入冲刺阶段,为后续高层次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教学改革提质增效,打造“金课”“名师”双擎
学院以“培养高素质化学与材料领域人才”为目标,深化教学改革,推动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同步提升。
课程建设创佳绩,“一流课程”领跑全区。学院打破传统课程体系壁垒,聚焦“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打造了一批国家级、省级优质课程。学院共获批8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级一流课程数量位列广西高校化学类专业首位。其中,《化学实验安全与环保》《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艺虚拟仿真实验》等课程,通过“线上+线下”“虚拟+真实”的教学模式,显著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
专业建设树标杆,认证与拓展同步推进。化学专业于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成为学校教师教育类专业之外的首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学院优化专业布局,形成“化学(师范)+应用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3个本科专业协同发展的格局,专业特色更趋鲜明。
教学改革成效显著。获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2项,自治区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1项;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1项,创新创业专项课题2项,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8项,专项委托1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高校教师教学创新竞赛国家级奖项1项,自治区级奖项6项,获奖数量位居全校第一;广西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奖项3项。
教材与实践并重,夯实人才培养基础。学院出版《有机化学实验》《化学学科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等优秀教材3部。新增校外实践基地5个,覆盖广西南玻新能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广西中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年均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超300人次,实现“理论学习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
人才培养成果丰硕,“教赛研”一体化见效
学院坚持“以赛促学、以研促教”,构建“教赛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近八年培养本科生1381人、研究生621人,学生综合素质与竞争力显著提升。
学生在国家级高水平竞赛中表现突出: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7项、“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1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1项;在全国“田家炳杯”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技能大赛中斩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10项,获奖数量位列全国师范院校前列;获全国大学生实验创新设计华南赛区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获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华南赛区二等奖2项。
升学与就业“双高”并行。学院本科生升学率连续五年稳定在20%以上,2021年达33.33%;年均就业率保持在86.51%以上,其中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率超90%,80%以上进入广西重点中学任教;非师范类毕业生中,30%进入广西投资集团、广西玉柴机器等大型企业,为地方教育与产业发展输送了大批人才。
科研创新活力迸发,“项目-成果-转化”获突破
学院以“服务国家战略、支撑地方产业”为导向,推动科研创新实现量质齐升,近年来科研成果较上一周期增长120%。
科研项目数量与质量双突破。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4项,超额完成“十四五”规划中“≥20项”的目标,项目涵盖“天然高分子改性”“新型储能材料”等前沿领域;获批省部级项目31项,包括广西科技重大专项2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项,科研经费总额超3700万元。
科研成果产出丰硕,专利转化“落地生金。发表高水平国际论文(SCI/EI)188篇,其中SCI一区论文35篇、二区论文68篇,较“十四五”规划目标增长88%;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5项,包括广西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广西科技进步奖三等奖3项,申请发明专利35项,授权51项,授权量远超“十四五”规划目标;推动2项专利技术实现企业应用推广。
师资队伍结构优化,“引育留用”成效突出
学院坚持“人才强院”战略,通过“引进+培养”双轮驱动,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
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截至2025年,学院专任教师达51人,较2017年增长25%;其中博士44人,占比86.27%,较2017年(65%)增长21.27个百分点;高级职称教师34人,占比66.67%,超额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
培育高层次人才。培养学科带头人4人;新增广西八桂青年拔尖人才3名,广西高等学校千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育计划3人,形成“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青年教师”的梯队式发展。
五育并举统筹推进,融合育人结硕果
学院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通过开展一系列学生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成长。
以赛促训强专业,以赛促教育英才。近年来,学院强化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指导学生参加“田家炳杯”、“华文杯”、中国国际“互联网+”、挑战杯等竞赛获奖成果丰硕,获得各类竞赛奖项30余项。学生获国家奖学金16人,自治区奖学金22人,国家励志奖学金131人次,区级优秀毕业生12人、校级“先进个人”845人次,“优秀成绩奖”494人次。
品牌活动增活力,社会实践强能力。依托学科优势,将学院教学科研“第一课堂”与学生日常课后“第二课堂”进行深度融合,优化“化学周”系列活动,丰富了学生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假期助农社会实践调查等,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获得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2次,
学院将贯彻落实新一届党代会精神,以实现内涵式发展为主题,力争学科建设、人才队伍、教育教学质量、学术研究水平等迈上一个新台阶。通过加强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两个抓手,在师资建设和内部管理上取得新突破。以人才培养模式转换为重点,确立创新型、创业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以加强学科建设为重点,推进学术创新,提高学科整体实力和学术水平;以构建社会服务体系为重点,促进理论和实践结合,为我区的教育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高水平的服务等三个重点推进。以思想政治保障、管理与运行机制保障、改善办学条件保障、人文环境保障等四个保障为全面实现“十五五”发展目标提供坚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