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金的《随想录》中有段写道;“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正如她始终保持着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和对孩子们纯具笑容的喜爱,诠释了什么是教育的梦想。她就是初等教育学院2023级小学教育专业一班的谭月玲。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
谭月玲深知,学习没有捷径,唯有踏实耕耘。面对繁重的课业,她坚持“定期复盘”与“反复记忆”两大方法。在空闲的时候,她会整理近期所学,对照课本与笔记梳理知识,遇到模糊知识点便立即上网查资料、对比解析,直到彻底理解。对于《教育学》等需要记忆的科目,她将知识点整理在笔记本上,利用课余时间来温习复习,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理解不透就多查,记不牢就多背”,这份朴素的坚持让她在过去的学习中位于专业前列。
高效学习的秘诀,在于“目标拆解”与“自我激励”。每学期初,她会制定明确计划:如“通过英语六级考试”分解为“每日记40个英语单词”“每周做两份模拟题并弄清错题”。在达到某个目标或者取得其他成绩时,她就会给予自己一些奖励,比如去看一场电影或者喝自己喜欢喝的饮料,以保持动力。“把大目标化成小步骤,焦虑自然少了”,她笑道。面对拖延,她总是立刻行动:“哪怕先学十分钟,状态也会慢慢上来。”
谭月玲对于平衡学业与社团的诀窍是“分清主次,灵活协作”。遇紧急任务时,优先处理截止日期近的事项:社团活动筹备期全力投入,结束后立刻补上学习进度;当课堂作业与社团会议冲突,她主动与队友协商分工,利用空闲时间提前整理资料。“学生的本职是学习,但社团能锻炼实践能力”,她总在手机备忘录里记录着学习任务和社团的事务,确保两者兼顾。
翻开谭月玲的书包,泛黄的课本边角微卷,密密麻麻的笔记记录着每个知识点的攻克过程;座位的便签纸上记录着每周计划,从学习任务到生活琐事条理分明。正如她在访谈时说道:“优秀不是天赋,而是把简单的方法坚持到极致。”她用行动证明:专注当下、稳扎稳打,平凡的日常终将汇成闪耀的星光。
恩当厚报,志以远宏
在成长的路上,同台竞技者优越的成绩总是给谭月玲带来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总是让她前进的步伐偶尔迟疑。专业课的广度和深度逐渐加深,抽象的理论课会让谭月玲感到晦涩,常常陷入“想学但效率低”的恶性循环。面对种种困难,谭月玲没有消极应对,而是选择迅速调整自己的状态,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重新投入学习。例如,自己不能解读难懂的学习材料时,她会首先分课程内容、作业问题、科研指导等方面整理好自己的问题,然后向老师请教。同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谭月玲会尽量减少外界干扰,避免分心,积极制定学习计划,一步一脚印,为了自己所热爱的小学教育专业不断投入精力。
谭月玲这种认真的态度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更让她赢得了许多帮助——她在专业学习陷入瓶颈时,辅导员办公室的灯光始终为她亮着;她意志消沉时,朋友会轻声安慰鼓励她继续遵循自己内心的追求……而正是这种无数交集着汗水和温情的日子使得她敢于直面各种挑战,坚定自己的追求。
从学业瓶颈的突破到自我思维的构建,谭月玲在成长坐标系中清晰感知着自己耕耘收获的轨迹。谭月玲坚定地走在自己选择的道路,将自己的努力变为成功的硕果,在这个过程中,她仿佛触摸到了更宏大的责任脉络——成长的真正重量,在于它连接着大时代与个体命运的共振。
心常砥砺,行必精微
谭月玲对未来充满信心。她认为,这份荣誉激起的不仅是荣誉的涟漪,更是校准人生的永恒坐标。回望来时路上的辛勤,她表示:“我会继续只争朝夕,乘着时代东风,励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她计划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继续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谭月玲站在新的起点,看着学弟学妹们稚嫩的脸庞,缓缓告诫他们:“坚持努力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大学是一个开源化的多元化的平台,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给我们提供的资源来提升自己。同时我们也要用积极的心态去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她的这句话不仅是对自己的总结,也是对所有青年学子的鼓励,相信她这句话的余韵会在穹顶下回旋,且化作年轻眼眸里渐次点亮的星丛。
谭月玲正如风雨中的小树,经历了无数次的摇曳与挣扎,终于在阳光的照耀下挺直了腰杆,仿佛在诉说着她对未来的希望与坚持。她用她的坚强书写了崭新的篇章,她用铿锵的声音告诉我们: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只要坚持努力,就一定能够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编辑/李兴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