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 书记信箱 校长信箱 监督举报 >信息门户(校内)
X
欢迎光临南宁师范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南师达人 > 正文

南师达人

【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彭丽敏:在压力中淬炼,于协作中成长

文章来源:大学生记者团 作者:韦金莹、莫贤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校对:容欣 审核:王毅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26日 点击数:
图片 由受访者提供 校对 容欣
审核 王毅 终审

“优秀”一词,常被赋予耀眼光环,但对地理科学学院陶行知班的彭丽敏而言,它更像是一场静默的修行。从初入大学的青涩到如今获得国奖的从容,她的故事里没有惊心动魄的转折,却写满了如何在琐碎与压力中寻找平衡的智慧。

成长与挑战:从“焦头烂额”到游刃有余

“学生工作的紧迫感,像提前体验了职场。”回顾大学时光,彭丽敏坦言大二是最“兵荒马乱”的一年。彼时,她身兼多职,既要应对陶班繁重的课程,又要统筹社团活动与班级事务。“线性代数考试前一晚,作业没写完,活动策划也卡在deadline,恨不得把自己劈成两半用。”她笑称那段日子“全靠硬扛”——熬夜到凌晨是常态,但正是这种高压让她学会了“拆解任务”:将庞杂事务按紧急程度排序,先啃硬骨头,再处理次要问题。

“现在回头看,那些通宵达旦的日子反而成了财富。”她总结道,“压力不是敌人,而是逼你突破极限的推手。”

时间管理:主次分明,动态调整

如何平衡学习与课外活动?彭丽敏的答案朴素却实用:“分阶段,抓重点。” 学期初与期末周,她将七成精力投入课业;课程相对宽松时,则转向社团活动与学科竞赛。“比如地理科协的模型制作活动,既有趣又能巩固专业知识,这种‘边玩边学’的模式反而让我效率更高。”

她特别提到一门曾让她“挫败感爆棚”的课程——线性代数。“开卷考成绩尚不理想,闭卷简直不敢想。”面对困境,她选择与室友组队攻坚:每晚宿舍化身“临时自习室”,不懂的公式互相讲解,难题集体推演。“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最终,这门“噩梦课程”成了她协作学习的启蒙课。

课外活动:兴趣为引,实用为锚

“课外活动不是负担,是打开视野的钥匙。”彭丽敏对地理学科竞赛情有独钟。从行政区划地图绘制到跨学科知识闯关,她认为这些活动“既能激发创造力,又暗含职场所需的实践技能”。一次模型制作比赛中,她设计的民居模型制作被老师称赞“兼具美学与科学性”,这让她意识到:“课堂外的尝试,往往是课堂内知识的延伸与验证。”她也建议学弟学妹:“别盲目跟风‘刷经历’,选择与自己专业或兴趣契合的活动,才能让时间投入更有价值。”

自我认知:幸运背后是“普通人的坚持”

“大家觉得我优秀,但我只觉得幸运。”采访尾声,彭丽敏的谦逊令人印象深刻。她坦言,自己并非天赋型选手,只是愿意在每一个“想放弃的瞬间多坚持五分钟”。“国奖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提醒——提醒我继续踏实走好每一步。”

彭丽敏的故事里,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对琐碎日常的耐心经营。她的“优秀”藏在凌晨台灯下的笔记里,藏在与室友争论公式的欢闹中,也藏在一笔一画绘制的地图褶皱间。或许正如她所说:“真正的成长,是学会在压力中保持呼吸,在协作中找到光亮。”(编辑/桂荣利)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