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本就是一首未竟的诗。当二十岁的我们走出校园围墙,目光所及处皆是流动的韵脚:晨雾中上班族小电驴的喇叭声,街角转口处飘着糖水的甜香,公交玻璃上倒映的晚霞,以及陌生人仓促的问路。这些细碎的光,被我们悄悄收进记忆的诗笺,用年轻的笔触重新描摹。
记得大二那年,我陷入了一种莫名的内耗。每当夜深人静,思绪便如潮水般涌来,将白日的喧嚣淹没。我习惯性地选择远离,以为避开纷扰便是智慧。直到一位师姐的话点醒梦中人:"要学会不断地激发出自己的主体性,学会自己成为风暴中心,而不是总是被动地承受他人带给你的暴雨。"
这番话如利刃剖开我习惯的外壳。我突然意识到,以往的"远离"不过是精致的逃避。现实从不因个人的退让而改变,它只会以另一种形式再次逼近。那个阶段,我仿佛站在迷雾中,看得见远方的光,却找不到前行的路。价值观需要打破重建,这不是背叛自己,而是让根系向更深处蔓延。
于是,我开始有选择地参加各类比赛和活动,不再漫无目的地忙碌。在创新创业比赛中,当时正好赶上期末周,我们团队为“守边固疆” 项目的设计冥思苦想,连续两周熬夜修改方案;在志愿者活动中,我尝试带领小组,学习如何协调不同意见。最初的路并不平坦,能力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常常带来深深的无力感。但我渐渐明白,青春期的困惑本是常态,正如师姐所说:"现阶段觉得很困难也很正常,因为自身能力在还没有得到质的变化的时候,想得太深其实是一件很伤身体的事情。"
生活从不是非黑即白的叙事,而正值青春的我们,总能在现实的褶皱里发现第三种颜色。校园里银杏叶飘落的弧线,图书馆窗外渐变的天色,甚至食堂阿姨多给的一勺菜——这些看似寻常的片段,经由青春的滤镜,都成了缀满星子的长诗。我记得有一次,为了一个创新创业计划书,我们在活动室讨论到深夜。走出大楼时,万籁俱寂,唯有星光洒落肩头。那一刻,疲惫与成就感交织,仿佛触摸到了青春最真实的纹理。
实践是最好的解药。当我真正投身于热爱的事情时,发现原先困扰我的问题自然找到了答案。行动不是为了取代思考,而是为了让思考有扎根的土壤。每一次尝试都在悄无声息地重塑着我的认知边界,让我明白:所谓成长,不是变得圆滑世故,而是在保持本真的同时,学会如何与世界有效对话。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慢慢理解了什么叫做"成为风暴中心"。它不是要变得强势或霸道,而是要有自己的核心和方向,能够影响周围的环境,而不是总是被环境所影响。就像在团队项目中,我学会的不是一味附和,而是用有理有据的观点赢得认可;在遇到分歧时,不是回避冲突,而是寻找创造性解决方案。
如今我依然在路上,依然会迷茫,但已不再害怕迷茫。这些思考与挣扎都是青春必不可少的注脚。当我主动成为"风暴中心",发现自己不仅能够承受风雨,还能在雨中舞蹈。那些曾经以为过不去的坎,回头看都成了时光褶皱里的印记。
青春的诗笺还在书写,我们在时光的褶皱里不断寻觅生活的光。那些晨雾中的铃声,黄昏下的香息,夜空中的星子,都是这首诗最美的韵脚。而比这些更珍贵的,是我们始终保有的那份敏锐——它能让我们在平凡中发现不凡,在困难中看见希望,在迷茫中找到方向。
光阴撷趣,不在于追逐日出日落,而在于在时光的褶皱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束光。当我们以诗意的眼光看待生活,生活也会回赠我们以诗的意境。这或许就是青春最美好的礼物:永远保持发现美的能力,永远相信光的存在。(编辑/苏欣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