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华夏,五千余载文明薪火相传,历经风霜而不坠青云之志。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崇尚沉潜内省、格物致知之风,从《周易》之哲理,到《大学》之格言,无不映射出中华文化中对深度思考与智慧认知的极致追求。而今,当人类步入数字时代,信息化浪潮席卷四方,短视频、快资讯如洪流般充斥我们的生活,碎片化的阅读方式渐成风尚,思维的深度却在喧嚣中悄然流失。
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网民平均每日使用短视频APP时间已突破百分钟,其中未成年用户占据较大比例。一条条“十秒看懂全局”、“一分钟速览”的内容表面精炼,实则浮浅,让人沉溺于浅尝辄止的快感之中;久而久之,思维的厚度被层层压缩,判断的能力逐渐模糊,深度分析、批判思维、系统探究等能力陷入荒芜。
这一现象在西方国家早已显现其弊端。以美国为例,在社交媒体失控、信息监管缺位的环境下,虚假信息横行、极端言论肆虐。2021年美国国会山的暴乱事件,就是民众在碎片化信息影响下盲从蛊惑、失去理性判断的典型案例。当一个社会缺乏深度思维之力时,愚昧便乘虚而入,混乱由此而生。无独有偶,碎片化信息对公众思维的侵蚀在英国同样暴露无遗。2016年英国“脱欧公投”期间,一些社交媒体平台成为谣言和偏见的温床。以“剑桥分析”公司为代表的技术团队,通过操纵用户数据、有选择性地推送误导性信息,引导部分民众做出情绪化、非理性的政治判断。许多选民是在“每日仅浏览标题”、“在朋友圈转发视频”这种浅层接触中,完成了影响一生的选择。直到投票结束后,不少英国人才懊悔地表示:“我从未真正了解欧盟,也不知道离开它意味着什么。”
这些事件充分暴露出,当个体丧失了深度思考的能力,整个社会便容易被情绪所裹挟,被表象所驱动,而忽视了事实与逻辑的本质。国会山暴乱的后续影响,脱欧所带来的经济阵痛与社会撕裂,至今仍在发酵,成为碎片化时代“轻思考、重决断”悲剧的真实写照。
反观中国,山河锦绣,正气浩然。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以文化自信为根基,在信息化时代展现出卓越的战略远见与治理能力。从加强网络法治建设到推动全民媒介素养提升,党始终高瞻远瞩、统筹兼顾,努力为人民营造一个清朗、理性、健康的舆论环境。在信息化愈发成熟的当下,党带领全国人民,在新时代信息化建设中高屋建瓴、审时度势,通过法律法规与道德教育“双轨并行”,构建起清朗网络空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互联网内容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正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相继出台《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从源头上遏制网络乱象,筑牢人民群众思想防线,特别是为青少年成长护航保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思有根柢心不浮。”各大高校也积极作为,纷纷开设“批判性思维”、“哲学导论”、“经典阅读”等课程,以期在片化洪流中点亮一盏理性思维之灯。以清华大学2025年推出的“未来领导者思维训练营”为例,课程融合国学经典、当代表达与跨学科思辨,力求在新一代青年中培育深邃之思、笃行之志。与此同时,我校南宁师范大学也不断深化课程改革,积极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学思并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学校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教育学原理”、“文学经典导读”等课程之中,组织主题辩论、批判写作训练、阅读研讨会等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独立判断、深度思考与文化传承能力。校园中,沉潜求知、理性探索蔚然成风,充分展现了新时代高校的教育担当与精神风貌。
面对浮世喧嚣,我们更应扪心自问:如何守住属于自己的那一份从容与清明?首先,当以静制动,学会在纷扰中为思考腾出时间与空间。哪怕只是每日半小时的纸上阅读、心灵沉淀,亦是抵御片化侵蚀的利器。其次,应深研经典,不囿于信息的浅表与标题党之陷阱,让思想在历史的厚重中得到涵养与升华。再次,要勇于独立思考,在多元的声音中坚持理性判断,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惟如此,方能构筑属于个人的精神高地。
一个民族的进步,取决于其人民是否具备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当代青年生逢盛世,应当以思维之锋芒,回应时代之命题。在“快”的诱惑下坚守“慢”的定力,在“多”的洪流中洞察“真”的核心。
大江奔涌,浩荡千里,唯有立于深处,方能见其澄澈。愿我们这一代青年,能在片化的浪潮中,执理性之灯、扬深思之帆,担起民族复兴之大任,不负时代,不负祖国!(编辑/宁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