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着短视频,手指在屏幕上飞速滑动,一个个十几秒的片段带来短暂的愉悦;点开推送的短资讯,扫过标题和几句摘要,便觉得掌握了“关键信息”……这几乎是我们大学生日常的缩影。在信息碎片如漫天星子洒落的时代,我们习惯了快速抓取,却在面对专业课题、社会议题时,常常感到思维的“滞涩”,难以进行系统且深入的思考。但于我们而言,深度思考是学术钻研的利刃,是认知世界的火把,我们总得在碎光闪烁里,打捞起那锚定深度思考的绳索。
每天的生活被课程、社团、社交填充得满满当当,能留给自己的整块时间少之又少。但这不是放弃深度思考的理由,反而要学会在忙碌里“偷”出一段安静时光。不必刻意追求多漫长,哪怕是课间十分钟,或是睡前半小时,放下手机,找出一本专业相关的经典著作。就像读《乌合之众》时,起初可能觉得群体心理的分析有些晦涩,但静下心来,跟着勒庞的笔触,去思索群体行为背后的逻辑,联系身边的校园活动、社会现象,内心会慢慢从浮躁变得沉静,直至深入思考。或者只是拿出笔记本,就最近困扰自己的一个问题,比如“短视频对大学生认知的影响”,顺着这个问题,一点点梳理自己的想法,从最初的模糊感受,到慢慢理清可能的利弊、背后的原因。这个专注思索的过程,就是深度思考的萌芽。
碎片化信息也并非洪水猛兽,关键是我们怎么对待它。身为大学生,我们总有自己关注的领域,专业的、兴趣的都算。比如对新媒体运营感兴趣,刷到讲“私域流量”的短视频,看到分析某网红爆款视频的短资讯,就可以把这些碎片记下来。然后找个时间,围绕“新媒体时代内容传播的核心逻辑”这个问题,把这些碎片串联起来。去图书馆查相关的期刊论文,看看学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或者尝试跟同学讨论,倾听不同的想法。这些碎片就像散落在地上的拼图块,而我们带着问题去搜集、去整合,就是在把它们拼成一幅完整的图景。慢慢地,面对一个专业问题,我们就能从零散的认知,变得有系统、有深度。
课堂上老师抛出一个争议性话题,比如“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部分职业”,大家各抒己见。这时候,可不能人云亦云,要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思考。有人说“肯定会,AI多厉害”,那就要想,这个观点有什么依据?是基于哪些行业的案例?有没有考虑到职业中“人”的独特性,比如情感交流、创造性思维?又有人说“不会,人总有不可替代的地方”,那也要琢磨,这个“不可替代”具体指什么?在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这些“不可替代”的部分真的能一直稳固吗?带着这样的质疑去查阅资料、去验证观点,哪怕最后还是没有绝对的答案,但这个思考过程,让我们的认知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更具深度和独立性。
深度思考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里,它更像是一场漫长的跋涉。但只要我们愿意在日常里为它腾点空间,愿意带着问题去整合碎片,愿意用批判的思维去审视一切,一定能在碎光闪烁中,牢牢握住深度思考的锚,让自己的思维在学术与生活的海洋里,游得更深、更远。(编辑/黎晓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