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 书记信箱 校长信箱 监督举报 >信息门户(校内)
X
欢迎光临南宁师范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悦读 > 正文

悦读

一把烧穿百年的“星火”

文章来源:大学生记者团 作者:吴政星 校对:韦春艳 审核:王毅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9日 点击数:
图片 校对 韦春艳
审核 王毅 终审

当国庆的礼花在夜空映出金红纹路时,我总想起《觉醒年代》里那团攥在陈独秀掌心的火苗——1915年的上海弄堂,他裹着棉袍在暗夜中疾走,身后油灯的光焰晃过《新青年》的校样,像极了此刻窗外漫溢的烟火。这部剧不是“让教科书动起来”的作品,而是能让百年前的心跳重新撞在我们胸口的“活历史”。

你该看看陈独秀砸向饭堂的那只碗。粗瓷碗在青砖地上裂成星子,他红着眼吼“国人无醒,国将不国”——那不是演出来的愤怒,是困在‘二十一条’带来的丧权辱国局面里的知识分子,把骨头碾碎了掺进墨里的疼。镜头转场极妙:这边是他在北大礼堂拍着讲桌喊“青年如初春,如朝日”,那边是李大钊裹着破棉袄,蹲在长辛店的煤堆旁给工人念《庶民的胜利》,煤灰落满他的夹袄,像落了一身未熄的星火。

最戳人的从不是大人物的慷慨陈词,是那些“边角料”里的滚烫。赵世炎在法国街头发传单,被巡警追着跑时还把传单往路人怀里塞,风把他的围巾吹得像面小旗;陈延年在码头扛麻包,汗透的后背印着“互助”的补丁,歇脚时摸出《共产党宣言》,字缝里沾着盐粒。这些镜头像针,轻轻一扎,就让“理想”两个字从书本里站起来,成了能碰得到体温的东西。

后来我翻《新青年》的原版影印本,看到鲁迅写《狂人日记》的手稿,涂改的字迹里藏着鲁迅和剧里一样的狠劲——他把“吃人”两个字写得像血痕,而剧里的鲁迅伏案到天明,烟灰落满砚台,抬头时眼底的红血丝,和百年后我们熬夜刷完剧时的眼眶,居然是同一种热。

这剧最妙的“坏心思”,是让我们看见“后来”。当陈乔年笑着走向刑场时,镜头切到 2021 年的天安门广场,年轻的仪仗兵正踢着正步走过;当李大钊在绞刑架下喊“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转场是如今北京中关村的灯火,程序员的键盘声和当年《新青年》的印刷机声,居然能叠在一起。

就像国庆夜的风裹着桂花香吹过窗台时,我突然懂了:《觉醒年代》从不是“回望过去”,是让百年前的星火,顺着屏幕烧到了我们手里。你我此刻的灯火、书页、奔赴的路,都是那团烧了一百年的火的延续。(编辑/桂荣利)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